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上海大学2018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上海大学2018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针对各应用领域中面临的复杂控制、优化、检测等自动化问题,应用控制理论、现代优化与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检测、控制、优化和模式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化系统。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自动控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既有学科前沿又有应用热点。本学科已多次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三期"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开展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并将纳入医工结合一流学科方向支撑主体之一,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的上海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女王大学等组建的国际产学研模式的中英能源与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以及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学-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宝钢集团)等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实验设备和仪器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本学科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单位,上海市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等,以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等国家二级学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成功组织LSMS&ICSEE2017、LSMS&ICSEE2014、AsiaSim2012&ICSC2012、LSMS&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IEEEHDP2007等重要国际会议,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本学科所设课程反映当今国际上自动化与信息处理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控制、检测、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和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横向协作项目等几十项。在网络先进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电力市场系统分析理论与仿真技术、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技术、多现场总线测控及嵌入式系统、智能机器人及感知识别技术、医工结合及智慧医疗技术、设施农业精准调控、虚拟可视化监控软件、电站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一等、二等奖,以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自1978年迄今已招收上千名研究生,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其中,百名研究生已获得或正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2.(全日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3.(全日制)系统工程

  04.(全日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5.(全日制)生物信息学

  06.(全日制)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

  07.(全日制)导航与制导

  指导教师:

  费敏锐教授、屠晓伟教授、李斌教授、马世伟教授、刘廷章教授、张少华教授、付敬奇教授、苏洲教授、邹斌教授、王冰教授、贾立教授、彭晨教授、李韬教授、潘全科教授、杨帮华教授、宋杨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6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3模拟与数字电路或845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

  5.复试科目: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

  备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人:李帅联系方式:(021)56331638lishuaishu@i.shu.edu.cn

  0811J4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是“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将传统土木工程、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边缘交叉新兴学科,它以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城市建设与规划、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和控制科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着力探寻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规律,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对信息技术和管理的广泛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信息学科和管理学科等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建筑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推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学科团队主要学术骨干由城建集团的资深专家以及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管理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和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部门的老师组成,是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学科团队。团队教师不仅长期处于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科研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合作精神,而且具有多学科交融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特点和优势。

  本学科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欢迎具有管理科学、信息技术、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以及等学科背景的考生报考。

  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秀学生可申请硕博连读。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大数据下的智慧城市管理决策

  02.(全日制)基于BIM的建筑业信息化技术

  03.(全日制)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

  指导教师:

  周文波、吴惠明、曹亚东、陈立生、刘军、滕丽等教授,以及胡珉、高新闻、杜娟、喻钢等多位副教授和优秀博士团队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85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或845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或829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复试科目:程序设计基础

  备注:

  1.本专业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本专业为交叉学科,欢迎具有计算机、土木工程、控制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等各种背景的学生报考,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我们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管理部

  地址:嘉定区城中路20号嘉定校区文德楼326室

  电话:(021)69982847

  电子信箱:silc_yjszs@163.com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计算机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和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按一级学科招生。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格计算、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软件工程、软件方法学、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系统生物学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系统生物学为本专业新增方向,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对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大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数值模拟及并行计算等方法来进行生物数据库的整合、基因组序列数据分析,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生物网络构建及优化等研究。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应用

  02.(全日制)计算机系统结构

  03.(全日制)并行处理

  04.(全日制)容错计算

  05.(全日制)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6.(全日制)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07.(全日制)计算机网络

  08.(全日制)智能信息处理

  09.(全日制)信息安全

  10.(全日制)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李青教授、徐炜民教授、童维勤教授、张武教授、缪淮扣教授、刘宗田教授、陈一民教授、丁友东教授、叶飞跃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30余名。

  招生人数:9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2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数据结构

  5.复试科目: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

  备注:

  1.本专业在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人:盛青电话:(021)66135529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网址:Http://cs.shu.edu.cn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与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计算机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和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按一级学科招生。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并与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合作开展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研究。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为本专业新增方向,主要从材料基因组工程角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材料学领域内的海量数据进行集成与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数值模拟及高性能计算等方法来进行材料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材料高通量计算与模拟软件的研发,从数据和计算的角度揭示材料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

  02.(全日制)材料高通量计算软件

  指导教师:

  钱权、张武。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复试科目:C++程序设计或编译原理

  备注:

  1.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www.mgi.shu.edu.cn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

  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上海市科技委员会综合管理,依托上海大学综合性、多学科交叉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的电影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的省部级特色基地。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有着很好的应用和产业背景。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课题,获得多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与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上影集团、SMG、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业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计算机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和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按一级学科招生。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并与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合作开展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研究。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数字电影特效技术为本专业新增方向,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电影领域内的海量音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技术创新和丰富电影特效制作手段,提升电影特效的视听质量和影院的观影体验,加快创建现代电影智能化生产创作流程和业务模式,促使电影工艺流程和产业的结构化升级,创新电影观影模式,拓展电影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电影增值业务、扩大电影市场的收益和产业。

  本方向旨在培养电影特效行业急需的具备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理论、专业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有工程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基于云计算的电影大数据处理技术

  02.(全日制)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电影技术

  03.(全日制)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智能电影技术

  04.(全日制)动作捕捉与表情捕捉技术

  05.(全日制)电影声画数字增强技术

  指导教师:

  丁友东教授、张军教授、张伟教授、刘达教授、龚波教授、童茵教授、黄东晋博士、谢志峰博士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32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数据结构或875多媒体技术或829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复试科目:数字媒体综合

  备注:

  1.本专业在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电影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上海电影学院网址www.sfa.shu.edu.cn。

  3.联系人:洪代星电话:(021)56333674。

  081400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科培养的学术硕士研究生应掌握土木工程学科领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研究解决建筑、地下、隧道、桥梁、道路及水工等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工程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高的外语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从事教学、设计或其它工程技术实践等工作,能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在学科带头人叶志明教授的带领下,土木工程系现拥有"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结构抗震减震及控制、风工程、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论模型、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混凝土及钢结构、地下空间结构和土木工程材料等领域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拥有多名高声誉专家学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如美国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加拿大UniversityofManitoba、英国AstonUniversity、UniversityofExeter、澳大利亚UniversityofNewcastle和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等)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多项合作研究项目。与国有大型企业联合组建"上海大学-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建筑产业化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建筑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重点加强建筑信息化和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科研团队;依托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形成核反应堆抗震研究和技术服务科研团队以及依托上海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形成基于BIM平台的建筑结构全寿命分析与设计科研团队。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在民用及工业建筑、桥梁隧道、防灾减灾、结构修复与加固、港口工程、再生建筑材料及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丰富科研成果。

  结构工程学科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年青化、研究力量强的学术团队,若干教授在相关领域享有很高学术声誉。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教授1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5名,其中,洪堡基金归国人员1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另有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2人,形成了精教学、善科研的"双高型"师资队伍。学科拥有集教学与科研一体的实验室和若干结构分析软件,其中部分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2016年中,获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分别为16项和6项,国家科技支持计划项目子项1项、博士点基金4项以及多项上海市科委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60余篇,其中,39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出版专著、教材7部,先后申请发明专利85项、实用专利56项;纵向课题经费1290余万元、横向课题经费逾2990余万元;先后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这些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相关行业的实际工程,获得较高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统一、相互支撑与促进,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国家精品教材等,现拥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和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市闸北区房管局和上海上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土建甲级)等实践基地,本科学硕士研究生强调专业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结合,以重要的实际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技术及其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使研究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一定的工程应用经验,最大限度地开拓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

  02.(全日制)工程设施抗风、抗震、减震与防灾

  03.(全日制)结构振动控制、健康监测

  04.(全日制)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

  05.(全日制)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理论模型及应用

  06.(全日制)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

  07.(全日制)桥梁、隧道的性能分析及其设计

  08.(全日制)土木材料断裂、损伤及裂缝控制

  09.(全日制)结构损伤识别与加固技术

  10.(全日制)环境岩土工程

  11.(全日制)城市道路与桥梁设计理论及方法

  12.(全日制)计算机图像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3.(全日制)土-桩-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14.(全日制)结构优化、可视化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15.(全日制)新型生态型道路材料的研究

  16.(全日制)BIM与建筑信息管理技术

  指导教师:

  叶志明教授、夏小和教授、徐旭教授、周文波教授、杨骁教授、张孟喜教授、朱杰江教授、李春祥教授、孙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刘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彭妙娟教授、秦爱芳教授、孙家瑛教授及1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实验师等。

  招生人数:5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85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

  5.复试科目:专业英语、混凝土结构和土力学

  备注:

  本专业在土木工程系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设置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五个二级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学与工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工艺、生物(质)能源、能源(钠米)材料、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催化反应工程等。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科技支撑、上海市科委等国家地方技术创新需求以及大中型企业委托的重点产业项目等应用化学前沿课题,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应用化学基础理论和全面的实验技能,又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自1979年以来,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毕业的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研究设计院所及相关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工作从事创新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具有明显的行业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的绿色发展的骨干技术力量。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绿色化学与工艺

  02.(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

  03.(全日制)精细化工及工艺

  04.(全日制)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

  05.(全日制)辐射化学与应用

  06.(全日制)催化反应工程

  07.(全日制)能源化学及材料

  08.(全日制)纳米科学与技术

  09.(全日制)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10.(全日制)生物化工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张勇教授、雷勇教授、焦正教授、陈志文教授、陈捷教授、王勇教授、陈晋阳教授、曹傲能教授、王海芳教授、安泽胜教授、潘登余研究员、张海娇研究员、刘瑞丽教授、王锦花研究员、吕森林研究员、李珍研究员、尹东光研究员、汪福顺研究员、赵兵研究员、徐刚研究员。

  招生人数:6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2有机化学或853化工原理或854分析化学或855物理化学(三)

  5.复试科目:综合专业知识(包含专业英语)

  备注:

  本专业在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1703生物化工

  本专业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学为基础,结合化学、化学工程的多学科性的专业。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反应过程的原理及特点加以研究,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的原理,对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加以开发,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的学生既有坚实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操作技能,除了具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外,还体现出能独立设计、开发生物产品的特色。

  微生物工程是在细胞纯培养技术基础上,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操纵遗传物质、调控细胞代谢关键酶和利用现代生物化工技术及其相应装备,实现细胞大规模培养以便获得目标生理活性物质的一项生物高新技术。

  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向立足于中药与微生物中所含有的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活性成分,例如活性多糖、生物碱、黄酮类等,研究这些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分离与纯化技术、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结构的测定、生理调节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等。这些结果将为第三代功能食品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的成果。

  蛋白质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化学、物理、分子生物学等各种手段对蛋白质进行直接或间接地修饰、改造和拼接,从而获得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新型蛋白质,以满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微生物工程

  02.(全日制)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应用及性质研究

  03.(全日制)基因工程

  04.(全日制)蛋白质工程

  05.(全日制)仿生与智能材料

  06.(全日制)生物安全检测分析

  指导教师:

  陈红霞教授、高旻天教授、张阿方教授、文铁桥教授、沈忠明副教授、黄俊逸副教授、刘战民副教授、廖鲜艳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8生物化学(理工)

  5.复试科目:微生物学

  备注:

  本专业在生命科学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2700核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辐射化学、射线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射线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长江和杰出青年1名、教授8名,副教授7名,近年来承担着国家、市科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在SCI国际有影响期刊上发表百余篇论文。

  本专业为研究生所设课程反映当代辐射化学及应用的发展前沿,研究课题结合国家化学化工专业的急需,为学科前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辐射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掌握辐射化学在新材料和环境保护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能胜任研发、设计、管理和服务的专门人才。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纳米新材料辐射合成

  02.(全日制)纳米传感器辐射改性

  03.(全日制)辐射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04.(全日制)高分子材料辐照交联

  05.(全日制)辐射防护与计算

  06.(全日制)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07.(全日制)能源材料的辐照加工

  08.(全日制)核技术在环境、化工、农业及医学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焦正教授、陈志文教授、王锦花研究员、吕森林研究员、李珍研究员、尹东光研究员、汪福顺研究员、赵兵研究员、徐刚研究员。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56辐射化学或854分化析学或855物理化学(三)

  5.复试科目:综合专业知识(包含专业英语)

  备注:

  本专业在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以中科院傅家谟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吴明红教授、钱光人、焦正、陈捷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环境与化工学院,以环境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辐射应用研究所和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培养基地,重点研究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对于人类健康的早期效应,研究毒害有机污染物在极端条件下的降解机理以及微生物净化机理,研究土壤、大气、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修复技术,同时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共生的要求,探索环境资源循环转化与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中科院院士傅家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在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在国际国内已形成明显特色。同时本学科点在核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环境毒理与健康三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12名,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具有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和上海市等地方重大、重点及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毒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

  02.(全日制)污染辐射控制原理与方法

  03.(全日制)毒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殊处理技术与原理

  04.(全日制)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05.(全日制)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

  06.(全日制)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07.(全日制)环境污染控制材料制备与原理

  08.(全日制)纳米材料生物效应

  09.(全日制)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10.(全日制)环境生态修复

  11.(全日制)毒害污染物的健康效应

  12.(全日制)大气污染的成因与来源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张勇教授、雷勇教授、安泽胜教授、王勇教授、钱光人教授、陈志文教授、陈捷教授、焦正教授、刘晓艳教授、何池全教授、丁国际教授、刘强教授、刘建勇教授、胡雪峰教授、冯加良研究员、余应新研究员、冯艳丽研究员、张新宇研究员、汪午研究员、程平研究员

  招生人数:9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7环境化学或854分析化学或855物理化学(三)

  5.复试科目:综合专业知识(包含专业英语)

  备注:

  本专业在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源于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综合,是我国先进医疗器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学科。本专业以电子、通信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着重研究数字诊疗技术与装备,为医疗设备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已取得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的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了数本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专著和教材。并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本专业自1984年获批建立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数百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除一部分出国深造以外,大多数到中外企业,主要从事医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学仪器及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临床医学工程和数字医疗等方面的工作。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与控制

  02.(全日制)生物医学电子学及仪器

  03.(全日制)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

  04.(全日制)神经信息处理

  05.(全日制)医学信息学与数字医疗

  06.(全日制)医学人工智能

  指导教师:

  严壮志教授、李颖洁教授、施俊教授等。

  招生人数:1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1信号与系统

  5.复试科目:数字信号处理

  备注:

  本专业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3201食品科学

  本专业以食品中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以及系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食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根据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主要涉及以下研究内容:加工过程中食品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变化;食品的检测与分析;天然资源的利用、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鉴定;食品安全信息;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等重要内容。本专业以食品营养与安全为发展目标,研究结果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体现了交叉学科的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食品安全与检测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食品安全控制与信息化研究。食品安全检测以生物信息和生物技术为手段,研究与建立致病微生物、农残、兽残、过量使用的添加剂的快速、简便、灵敏、准确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与标准检测方法,为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支持;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主要是开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变化规律与控制、果蔬采后杀菌剂的研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研究,同时以国内特色和大宗食品为对象,开展食品信息数据库开发与集成、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的研究。

  食品营养与功能主要包括食品营养素的定性、定量分析,营养素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营养素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食品中天然活性因子的生物制备技术及其生理调节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天然多功能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功能性食品与食用油脂的研究与开发。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生物活性物质分离与分析

  02.(全日制)食品安全与检测

  03.(全日制)食品营养与功能

  04.(全日制)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

  05.(全日制)食品生物技术

  指导教师:

  翁新楚教授、陈沁教授、高海燕副教授、刘战民副教授、廖鲜艳副教授、黄俊逸副教授、顾建明副教授、万嗣宝副教授、张娟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8生物化学(理工)

  5.复试科目:食品化学

  备注:

  本专业在生命科学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3500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列的一级学科,涵盖了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和领域软件工程四个领域。本专业研究方向紧密联系软件工程学与软件方法学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软件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学院是在钱伟长校长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个计算机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88年的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而成立。1990年以来,计算机学院连续五次被上海市列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近20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多次主(承)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0多名,包括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在软件工程研究领域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0多名、硕士生80多名。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本专业领域学生所设课程反映软件工程专业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具有扎实和宽广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独立进行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良好,就业范围广阔,能适应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项目管理等与软件开发相关的各种工作。在高新企业、外资企业和软件公司,以及各大、中、小企业的IT部门,银行、金融行业的数据中心,政府部门、机关和学校的信息中心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软件建模

  02.(全日制)软件形式方法

  03.(全日制)软件需求工程

  04.(全日制)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5.(全日制)服务计算与服务工程

  06.(全日制)软件体系结构

  07.(全日制)软件测试

  08.(全日制)智能信息处理

  09.(全日制)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指导教师:

  缪淮扣教授、吴悦教授、叶飞跃教授、曽红卫教授、刘宗田教授、童维勤教授、赵正德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近20名。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2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数据结构

  5.复试科目: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

  备注:

  1.本专业在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人:盛青电话:(021)66135529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网址:Http://cs.shu.edu.cn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一)

  本专业立足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新成果推动我国管理现代化,实行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法。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以及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方法,了解国内外专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和业务惯例,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广博、视野宽阔,适应性强,富有创新、开拓和务实精神。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上海市政府、市科委等研究课题,也承担着大量企业委托项目,与海外多所大学有合作研究与培养的关系。自199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数百名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管理、金融、经济、科技、行政等领域,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秀学生可申请硕博连读。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管理科学

  02.(全日制)工业工程与质量管理

  03.(全日制)创新与知识管理

  04.(全日制)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05.(全日制)工程与项目管理

  06.(全日制)电子商务

  07.(全日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01-05方向:尤建新教授、于丽英教授、单而芳教授、林贵华教授、阎春宁教授、许学国教授、镇璐教授、赵炎教授;周文坤副教授、陈启政副教授、孙华丽副教授、周建副教授、解学梅副教授、马光红副教授、程敏副教授、费红英副教授、盖玲副教授、刘虎沉副教授、姬杨蓓蓓副教授、汪建副教授、吴冠岑副教授;李刚博士、张翔博士、韩亚娟博士、温小琴博士、彭运芳博士、李常敏博士、李明琨博士、丁雪枫博士、邢元志博士、王洪强博士、付新爽博士、王海花博士、石芸博士、卢超博士、马亮博士、刘亮博士等。

  06-07方向:熊励教授、徐桂琼教授、沈月林教授、李树刚副教授、丁乃鹏副教授、刘翔副教授、戴德宝副教授、刘寅斌副教授、邹宗峰(高级实验师、博士)、钱颖副教授;金晓玲博士、方冰博士、王宁博士、刘景方博士等。

  招生人数:10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4管理学

  5.复试科目:

  01-05方向:运筹学

  06-07方向:管理信息系统

  备注:

  本专业在管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二)

  悉尼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新成果推动我国管理现代化,实行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法。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以及大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方法,了解国内外专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和业务惯例,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广博、视野宽阔,适应性强,富有创新、开拓和务实精神。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上海市政府、市科委等研究课题,也承担着大量企业委托项目。毕业生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管理、金融、经济、科技、行政等领域,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管理科学

  02.(全日制)电子商务

  03.(全日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4.(全日制)工业工程与质量管理

  05.(全日制)创新与知识管理

  06.(全日制)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07.(全日制)工程与项目管理

  08.(全日制)供应链管理

  09.(全日制)能源与环境管理

  10.(全日制)服务运作管理

  11.(全日制)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

  指导教师:

  吕康娟教授、卞亦文教授、高峻峻教授、胡珉副教授及其他多名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01.101思想政治理论

  02.201英语一

  03.303数学三

  04.824管理学

  05.复试科目:01、04、05、06、07、08、09和10方向:管理学与管理科学方法;02、03和11方向:信息管理综合知识。

  备注:

  1.本专业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欢迎各类理工科学生报考,跨专业者入校后应至少补习二门本专业本科生学位课程。

  2.联系我们: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管理部

  地址:嘉定区城中路20号嘉定校区文德楼326室

  电话:(021)69982847

  电子信箱:silc_yjszs@163.com

  1201J4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是“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将传统土木工程、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边缘交叉新兴学科,它以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城市建设与规划、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和控制科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着力探寻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规律,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对信息技术和管理的广泛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信息学科和管理学科等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建筑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推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学科团队主要学术骨干由城建集团的资深专家以及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管理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和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部门的老师组成,是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学科团队。团队教师不仅长期处于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科研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合作精神,而且具有多学科交融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特点和优势。

  本学科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欢迎具有管理科学、信息技术、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以及等学科背景的考生报考。

  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秀学生可申请硕博连读。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大数据下的智慧城市管理决策

  02.(全日制)基于BIM的建筑业信息化技术

  03.(全日制)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

  指导教师:

  周文波、吴惠明、曹亚东、陈立生、刘军、滕丽等教授,以及胡珉、高新闻、杜娟、喻钢等多位副教授和优秀博士团队

  招生人数: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4管理学

  5.复试科目:管理学与管理科学方法或程序设计基础

  备注:

  1.本专业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本专业为交叉学科,欢迎具有计算机、土木工程、控制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等各种背景的学生报考,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我们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管理部

  地址:嘉定区城中路20号嘉定校区文德楼326室

  电话:(021)69982847

  电子信箱:silc_yjszs@163.com

  120201会计学

  本专业聚焦于“全人型”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依据党和国家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紧贴上海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和长三角地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导向,通过不断完善全人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会计管理人才。研究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类大中型企业、各类金融机构、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非盈利组织的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等相关岗位管理工作。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目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培养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与工商管理等二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会计学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会计(MPAcc)、工商管理(MBA)、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四个专业硕士点。

  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硕士生及以上导师90%以上具有211、985学校博士学位,9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国外访问学者经历,7人具有三年以上实务界从业工作经验,以及来自实务界的兼职指导教师40名。

  依托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学科布局优势,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结合,以及对学生的高效管理,为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会计理论与方法

  02.(全日制)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03.(全日制)审计理论与方法

  招生人数:4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5会计学(含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5.复试科目:理财学(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备注:

  本专业在管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2企业管理(一)

  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精通经济与管理理论、熟悉管理实践,具有丰厚专业知识、理论应用能力强,国际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兼备,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毕业后适合到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创业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亦可自主创业,或从事研究、咨询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教学和研究与国际接轨、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需求接轨,在政产学研各领域有较好的声誉和影响力。近年来,承担大量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政府部门、企业的咨询课题,为培养高水平拔尖管理人才提供了保障,毕业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营销管理

  02.(全日制)战略管理

  03.(全日制)人力资源管理

  04.(全日制)物流管理

  05.(全日制)创新与创业管理

  06.(全日制)知识产权管理

  指导教师:

  于晓宇教授、马君教授、孙继伟教授、李红教授、李燚教授、张昊民教授、范小军教授、岳公正教授、唐豪教授、储雪俭教授。马进军副教授、王珂副教授、王家宝副教授、仲维亚副教授;刘婷副教授、许科副教授、严国樑副教授、范丽先副教授、林英晖副教授、赵先进副教授、赵红丹副教授、赵晓敏副教授、胡晓龙副教授。万莉博士、王志良博士、朱晓霞博士、刘祯博士。贡小妹博士、李倩倩博士、单娟博士、赵蕾博士、颜卉博士、魏轶华博士等。

  招生人数:10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6企业管理综合理论与知识

  5.复试科目:综合知识(战略管理、创业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备注:

  本专业在管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官方微信:新东方考研 (微信号:xdfkaoyan)

考研热门资讯、院校信息、新东方课程、名师辅导,请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考研头条

新东方考研课程专区

焦点推荐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