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卫车高压水泵价格资讯 | 上海环卫车高压水泵价格新闻 | 上海环卫车高压水泵价格图片 | 上海环卫车高压水泵价格百科 | 上海环卫车高压水泵价格博客 | 返回首页
● 浦东率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 专家:经济中心转移是大势所趋
● 帮扶云南:8000万元用于整村推进
● 援助万州:2000万元用于移民就业
● 高邮:东方邮都呼之欲出
专家视点
专家分析---
经济重心转移是大势所趋
在日前举行的“2005中国最发达县城经济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透露,今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的前十强分别是昆山、顺德、江阴、张家港、常熟、南海、萧山、武进、绍兴和太仓。这里面江苏占了6席,浙江和广东分别占有2席。对今年百强县排名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徐逢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说:“长三角地区势头强劲,全国经济重心正在向长三角和环渤海湾转移,这是大势所趋。”
金融重心转移是主因
广东的顺德和南海在2002年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区)排行榜中分列第一和第二。“广东的发展潜力出现下降趋势,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学习江浙模式,长三角已经代替珠三角的第一位置。而且,东北现在也在快速上升。”记者在浙江温州采访时一位主管工业的副县长说。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霞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广东出现排名下滑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依托高新技术,整个经济结构升级也符合我国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广东旧有的来料加工产业的升级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会赶不上长三角的步伐。
“金融重心的转移是导致经济重心转移的根本原因”,徐逢贤说,珠三角的代表是广东,广东的亮点又在珠海和深圳,珠海以澳门为后盾,深圳凭借香港优势,香港和澳门的金融优势随着1998年的金融危机,而逐渐被上海浦东所取代,长三角的崛起也是金融重心转移的一种效应。
江浙风头正旺
2005年的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区)排行榜中昆山列第一位,据邱晓华透露,在即将公布的百强榜中,浙江有30个县(市、区)上榜;江苏有18个上榜,比去年多2个。
“江浙的发展和这些年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相合拍”,徐逢贤指出,江浙依托上海优势使自己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江浙的产业基础在全国都是比较好的,很容易吸引外资。他举例说,江阴一个城市有19家大型企业,而且有11个企业进入股市,这在全国排第一位。
刘霞辉指出,浙江的基础不如江苏和山东的基础,但在榜中却占有30个席位,其原因是浙江的县市乡镇企业是从“空白”开始发展,民营企业不会受到政策的制约,不存在国企改制的困难。尤其是浙江的轻纺工业发展很快,再加上外销渠道比较多,地方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浙江把广东所有的优势都占全了”,刘霞辉说,再加长三角劳动力人口和受教育人数要比珠三角多,所以长三角还会往上走。未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大趋势是往长三角和环渤海湾转移,而环渤海湾还会更强大。
经济重心会向环渤海湾靠近
邱晓华指出,地处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山东也突飞猛进,占了20个席位,这一数字超过了江苏和广东。
刘霞辉分析,首先是山东所处的环渤海经济圈的政策环境比较宽松,山东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基础比较好,加工工业一直是山东的强项。此外,中韩双边贸易发展很快,我国外资中韩国投资比重很大,而且连年攀升,渤海湾经济体中就数山东与韩国的经济关系最密切。山东靠近韩国,利用韩国的产业转移与投资,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和贸易。同时,由于最近几年上海等大城市的成本上升很快,许多中小企业的投资开始往成本比较低的地方转移,恰好山东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以环渤海湾经济区会继续保持这种增长并超过江浙。
“山东以前是资源外运的省份,能源会是山东发展的优势。”徐逢贤认为,由于这些年山东等环渤海湾地区缺少很好的发展机会才使得经济增长比较慢,但环渤海湾的资源优势会在以后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他还认为,在未来,由于辽宁、天津、河北等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环渤海湾吸引外资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加快自身发展专稿
浦东进行“二次创业”
浦东涉足改革深水区----
率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由此,浦东成为全国首个由享受政策优势的地区转向享有体制优势的地区。据了解,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包括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积极搞好三个服务、努力实现两个率先,争取做到一个继续。即,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积极服务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和全国;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小康社会;争取做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改革做为今年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改革为动力,统领其他工作推进。
浦东新区申报“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意义可以媲美当年设立深圳特区,因为浦东的改革方案比过去各次改革力度更强,产生的影响更大。
2005年6月21日,对浦东来讲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标志着继上世纪80年代成立深圳等4个特区以及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之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进入接轨国际惯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和新阶段。
浦东“二次创业”的新动力
国务院要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1990年4月18日启动的浦东开发是一项国家战略。如今,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也是一项国家使命,其意义并不亚于15年前。这是国家‘对浦东开发开放的再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锡棠说。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15周年。短短15年,浦东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从落后的农村崛起为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浦东GDP从1990年的60亿元递增到2004年的1790亿元。2004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00亿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400亿元。浦东开发15年,再造一个大上海。浦东目前的经济实力相当于15年前整个上海市,初步确立了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龙头地位。
但是,进入新世纪,浦东面临着来自两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电力等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商务成本居高不下,浦东在招商引资方面受到周边地区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的到期,以及全国各地先后进入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的新阶段,浦东在政策上已无多少优势可言。
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杜家毫表示,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给了浦东“二次改革”、“二次创业”的绝佳机遇和强大动力。浦东再次站到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站到了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点。
被称为“自费改革”
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研究专家杨建文指出,跟以往的优惠政策大相径庭的是,国务院此次给予浦东的是一种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先权,而不涉及任何财政上的补贴和让渡。因此,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被称为是一种“自费改革”。
对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海和浦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诉求是:参照国际惯例,把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放在浦东先行先试;按照国家改革开放总战略,把国际惯例空白领域的制度设计,放在浦东先行探索;贯彻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上海推进落实的改革措施,放在浦东先行试点。
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说,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浦东转变发展模式,从政策创新为主走向制度创新为主、从硬实力竞争提升到软实力竞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张学兵坦言,这次,浦东争取的是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权,与以往争取优惠政策不同。优惠政策拿过来就可以用,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但先行先试更多地是赋予浦东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的一种责任。
据了解,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涉及10个方面:推动政府转型,探索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和机制;加快发展各类要素市场,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加快社会领域改革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率先消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创新能力;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与国际惯例靠拢的市场运行环境;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化程度;探索建立人力资本优化积累机制,创造人才强国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的调节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收入分配与保障体系。
浦东具有先发优势
此次,深圳、上海、天津等城市先后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申请,但只有上海浦东获准。
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研究专家杨建文分析,国家之所以选择浦东,是由浦东的区位优势、综合实力、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等关键因素决定的。浦东聚集了中国最多的要素市场,市场经济的成熟度、经济和社会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初见成效。
根据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部署,浦东最近重新确立了功能定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在产业导向上,主要发展以金融、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芯片、软件、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对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辐射力、服务力和竞争力。
仅以资本市场为例,位于浦东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值在全球200多家交易所中排名第13位,交易量居亚洲第三。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天然橡胶和铜期货,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在全球定价体系中获得“话语权”。浦东目前聚集了19家中资银行、173家外资金融机构,其中52家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资银行总资产的一半以上。外资银行近4成贷款投向各地,除了长三角,还辐射到北京、长春、青岛、珠海等地。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锡棠评论,浦东是上海的浦东,也是全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仅有利于浦东的自身发展,而且将为全国改革提供经验,为长三角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从而体现浦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使命。
浦东成为全国首个由享受政策优势的地区转向享有体制优势的地区
浦东“第二次创业”
这几个月来周翔一直很兴奋,作为意大利罗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信贷分析员,他 “估计不久后在很多方面,在浦东的外资银行的活动余地会更大。”
具有这种兴奋的不只是周翔,不只是外资银行业的人员,而是整个浦东,浦东的各行各业。
周翔们的兴奋缘于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的召开。会议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由此,浦东成为首个国家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认为,浦东新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意味着浦东开始由享受政策优势转变为享有体制优势的地区。他把这视为“浦东的‘第二次创业’”。
浦东感到振奋的是,全国一共有7个开发区、特区、新区参与试点的申报,其中不乏深圳特区、天津滨海新区等重量级竞争者,而浦东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
人们有理由相信,被改变的将不仅仅是浦东,还有上海,也许是整个中国。
《方案》涉及综合配套改革十个方面
早在去年底,上海市发改委、浦东新区政府就开始了《上海浦东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简称《方案》)的制定。
而在这之前,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上海视察时就提出要继续搞好浦东开发开放,“希望浦东新区要继续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方案》其实在4月18日浦东新区成立15年庆典之前,就已经上报至国家发改委,但因为这是中国首个国家综合配套试点,所以国务院高层采取了更审慎的态度,最后由发改委审批改为由国务院审批,到目前为止,《方案》正式批准的文件还没有出来。
然而这已足以让周翔们兴奋,因为在《方案》中“加快发展各类要素市场,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就是内容之一。
虽然还只是框架方案,但所引起的关注却是巨大的,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中资银行也对此表达出相当高的期望。
也有人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如希望国务院有关部门能鼓励与支持浦东的中资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与品种方面进行创新,下放部分业务的审批权限,即允许部分金融业务与品种创新的审批从一律由中央监管部门核准改为由地方监管部门核准、向中央监管部门备案。即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
“如果中央能继续把浦东作为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综合试验区,将会进一步推动浦东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功能。”一位浦东新区的官员说。
金融改革只是《方案》中的一个部分
据了解,《方案》中一共涉及了综合配套改革的十个方面内容:一是推动政府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二是推动各类要素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完善现代市场体制;三是探索混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化程度;五是加快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六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七是探索建立人力资本优化积累机制,创造人才强国的制度环境;八是率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九是扩大对外开放,形成适应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环境;十是建立科学的调节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收入分配与保障体系。
“这份方案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三个不’。一分钱都不给,一个项目都没有,一条财税优惠政策都没有。”一位见到方案的专家如此概括,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享受了所有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大部分特区的优惠政策,“现在浦东不会再重复要优惠政策的老路了,而要创造出自己的体制优势。”
为什么是浦东“先行先试”?
此次通过“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浦东,争取国家在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放在浦东“先行先试”。
浦东开发15年来,GDP从1990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790亿元。但其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开发开放之初所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效应,陆续都要到期。目前全国各地都已进入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阶段,政策优势已经没有了,浦东接下来该怎么走?
“先行先试”,无疑成为这次浦东获得的最大的“特权”。
以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例,浦东打算率先改革,要引进世界一流高校、培训机构和师资。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增加接受境外留学生的学校的数量。发展国际学校,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在文化领域,也会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投资文化产业。积极争取国际娱乐传媒集团和大型娱乐设施落户上海浦东。
这些虽然与以往向中央要项目要资金不同,但“先行先试”权力带来的利益却更为诱人。那么这样的格局会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对全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认为,浦东这些年发展中的障碍一方面是制度因素,但也和它不能带动周边地区一起发展有关,而“试验区”建立,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可能会加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
他认为浦东要成为龙头带动周边发展,就必须实现产业转移、资金、技术扩散。而现在浦东通过“试验区”的申请,很可能会产生“虹吸”效应,反而对周边地区产生负面影响。“浦东要发展,应选择发展自主产权的产业,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业应该转移出来。”
而与此相反的观点是,浦东一直在发展中希望能充当长三角的龙头,然而在它的外扩中,受到了土地、行政区划等多种限制,只能另寻出路,由此《框架方案》的出台,鲜明的具有自下而上的地方寻求改革的冲动。
为什么选择上海作为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上述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上海地方的主动性,“要他改”变为“他要改”,另外上海也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体制基础、人才基础和领导基础。
而浦东的作用也不只局限于带动,还应该有“示范”效应。
先要在三个方面突破
“浦东应该是上海的浦东、全国的浦东。”国家发改委这样定义,从另外一种视角重新审视了这个地区发展的全国意义。
在《方案》的出台过程中,国家对浦东提出的综合配套改革的十方面内容,也排出了顺序和重点。并对浦东改革寄予三大厚望,希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一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建立公信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二是要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制度环境;三是探索建立和谐社会,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科教文卫等方面。
而正是这种对改革重点的确定,才显示出浦东对于全国的意义。据透露,紧随浦东之后深圳的改革方案也已经上报国务院,在浦东《方案》通过后,深圳也会相时而动。
“如果浦东成功了,达到浦东类似条件地区的改革可以跟进”。有关人士指出了浦东试点的示范意义。
尽管对于不同层次和地区综合改革试点的选择目前尚无规划,但是一点可以明确的是那肯定会同浦东一样,试点一定会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契合点,是“要他改”和“他要改”的结合。
“就算都是综合改革试点,各地突出的重点也都会不同,如果在中部地区进行试点,重点就会是在解决城乡二元差别的体制问题,解决非公经济制度壁垒的问题等等”。上述人士说。
在全国的综合体制改革风生水起之时,浦东首开先声。而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改革又是自上而下的,受到国务院的重视也不仅仅是因为浦东一个地方的发展,而是有更深远的意义。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是一步一步才能完成,需要一段时间,一个一个地方来实现的。”对于浦东方案的出台,上述人士一方面肯定了其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也表达出他的疑虑,一是怕各地政府追风跟进,很容易形成改革表面化;二是怕由此各地综合改革试点大量出现,反倒成为地方官员追求政绩的一种手段。
功能性细化政策待出笼
在《方案》中提到的有些内容,其实浦东已经开始了试点。
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张耀伦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该区已经在浦东新区率先试行了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零收费”改革。这些改革将进一步在浦东推广。
但总的来说,“获批的只是框架性的东西。”浦东新区政府一位官员解释说,国务院同意浦东按照《框架方案》中的几个方面进行试点,而“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浦东来细化”。即浦东可以在获批《方案》范围内拿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案,比如哪些方面需要哪些功能性政策,然后再上报给相关部委批准。
“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将促使浦东加快转变现有的经济运行方式。这些细化方案,将会是浦东开发开放下一步先行先试中的重要内容。”浦东新区的官员说。
实际上,在《方案》上报到国家发改委的同时,浦东新区政府已经着手准备了。去年的10月13日,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还亲自主持召开了一个专题会议,研究新区功能性政策工作。
在一份名为《关于征求浦东新区功能性政策建议的函》中,对这些功能性政策作出了界定,一要有利于提升浦东新区的国际竞争力、对全国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带动功能,为浦东在更高起点上争取更快发展创造条件;二是要体现独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
该《函》还要求,这些功能性政策要“淡化财税和资金要求,强化功能要求,突出在制度安排创新方面的独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为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提供示范”。
“在走访企业、召开专题调研会及有关委办局、四大开发公司(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提供的专题政策建议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功能性政策。”上述浦东新区官员说。这五个方面分别为:金融、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港联动(现代物流)、高科技产业方面。
“综合改革试验区批下来后,我们将把这几个细化的内容上报相关部委,并希望通过国家发改委与各部委进行协调,帮助浦东推进具体的先行先试的措施。”浦东新区官员透露。
据悉,浦东正在酝酿在陆家嘴地区打造一个金融城,“原先对金融管制非常严格,通过打造金融城,可以推动浦东新区的金融深化和创新。” (稿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对口支援
援助万州:2000万元用于移民民就业
上海市援助资金2000万元,在万州区建立了“万州上海移民就业基地建设专项基金”,收效令人瞩目——2003年初至今年8月底,已帮助该区引进外来投资4亿元,解决移民就业3000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步伐。
万州是上海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最大的地区之一。过去,上海对口支援万州主要在基础设施和教育等方面。2003年以来,随着移民工作重心的转移,上海把对口支援重心放在了增强“造血”功能上,他们从“搭台、催化、激励”入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成果十分显著。
“搭台”,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上海投资800多万元,帮助万州兴建家具工业小区的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带动了“小林漆制品公司”、“长龙集团”和8家家具企业投资2亿多元。同时,上海还为投资万州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援助。2003年,香港嘉华实业公司与重庆索特集团欲在库区组建索特恒坤工艺品公司,投资3000万元生产出口丝花,企业选址特别注重当地厂房配套及厂区环境。为增强万州对这一项目的竞争力,他们从对口支援专项基金中投入100万元,在短短两个月内帮助整修了5000平方米旧厂房、1000多平方米的配套场地,最终促成该企业选择落户万州。目前,该企业已安置移民600人,其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安置移民2000多名。
“催化”,增强招商引资调控力。上海积极为万州筹措专项建设基金,增强了政府在工业招商项目中的调控能力。奥力生化制药公司在4年前就有意投资万州,但一直担心搬迁费高、扩大生产后可能负债犹豫不决,而万州财政比较困难,有限的工业开发资金已主要用于移民就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无力解决单个中小项目的困难。专项基金建立后,他们从中拿出40万元给予搬迁补助,企业打消了顾虑,2003年就投资1500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目前企业生产状况良好,已安置移民250名。
“激励”,增强招商引资生产力。为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做大做强落户万州的中小企业,扩大移民安置容量,他们对优势企业实行贴息激励,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沪江人造板公司是上海对口支援万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年产中密度纤维板2万平方米,为帮助企业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他们从基金中激励式注入该企业60万元给予贷款贴息补助,促成了该企业扩产升级。两年多来,他们为“万州上海移民就业基地”的12家入园企业贴息400多万元,引来区外投资1亿多元,使中小企业不断增多。
据了解,这些企业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不仅可成为万州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还可安置移民1万余名。
如今,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已由“搬得出”转入到“安得稳和逐步能致富”新阶段。而要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目标,关键是增加就业岗位。
上海市积极探索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新模式,切实帮助受援方增强“造血”功能,创造性地把建立招商引资基金列入对口支援范畴,不仅丰富了对口支援内涵,而且为广大移民安稳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深受广大移民的真心拥护和高度赞誉。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充分肯定。
帮扶云南:8000万元用于整村推进
8月中下旬,我办分管领导带队赴云南迪庆、思茅、红河、文山实地考察整村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并就进一步推进沪滇对口帮扶工作与云南有关方面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交流,主要情况如下:
整村推进重点项目全面启动。根据市年度对口支援计划,我市在云南四州市选定113个贫困自然村作为上海援建的“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并在四州市各选一个村作为示范村重点推进。我市今年对口帮扶云南首批项目资金于4月下旬到位,其中40%已由云南扶贫办下拨至四州市并已落实到各县扶贫办。目前,大部分重点村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少数重点村因当地气候原因推迟开工。
帮扶思路和示范项目得到认同。按照中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要求,上海提出“以行政村为单位整体规划,以自然村为单位逐步推进”的思路,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坚持以产业开发和农民增收为重点,安排专项资金近8000万元用于整村推进,并在四州市各选一个村作为整村推进示范点,按照户均投入一万元进行规划。在红河州和文山州,选取两个行政村,分别为异龙镇六家山村(含7个自然村)和开化镇迷洒村(含4个自然村),各投入350万和200万;在思茅市和迪庆州,选取两个自然村,分别为通关镇新武村蕨芨坝村民小组和小中甸镇团结村申科顶村民小组,各投入50万元。规划资金重点解决“五通七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广播电视;人均有一亩稳产田,户均有3亩经济林,户户有沼气、猪圈、卫生厕所三配套,村有党员活动室、科技推广站、外出务工队伍、村级中心小学、卫生所。每个村都有明确的产业开发和农民增收思路。当地政府整合相关部门投入配套资金,村民投工投劳、以工代赈。
云南各级干部和贫困农民对上海整村推进的做法高度认同,认为这是上海在总结多年援建递进式温饱村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次新的飞跃,完全符合中央关于开发式扶贫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四州市对上海整村推进项目非常重视,部分州县选派干部组成工作组驻村蹲点指导工作,乡镇村党员干部挂牌上岗,附近贫困村的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自发到上海援建的示范村参观学习。
双方研究协商了下一步工作。云南对上海帮扶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上海落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有力,“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开发”三项重点突出,希望上海明年进一步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在继续做好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上,支持云南“兴边富民”计划,扶持少数民族、特小民族改善“四个基本条件”,帮助民族直过区(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对口支援处)
情洒雪域 心系高原
---记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工作
根据中央“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上海市第四批50名援藏干部于2004年6月5日,带着上海1700 万人民的深情厚谊,从黄浦江畔来到雪域高原雅鲁藏布江发源地日喀则,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口支援工作。第四批援藏干部进藏工作一年来,积极贯彻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的江孜、拉孜、亚东、萨迦、定日5县和19个地直部门时,团结一心,尽职尽责,顺利地完成了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工作第一阶段的任务,树立了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上海第四批援藏干部进藏一年来,围绕“强化一个服务、坚定一个信念、确保一个前提、找准一个结合点、弘扬一种精神”,全力推进团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提高整个援藏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作风建设为保证,努力抓好援藏干部队伍建设。上海第四批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在借鉴前三批援藏干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全体援藏干部的意见,制订了《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干部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小组也制定了相应的学习制度、经费使用办法、管理规定等,进一步规范了援藏干部的工作和行为。此外,中心管理组还从思想、工作、生活方面狠抓援藏干部作风建设。在抓工作作风建设方面,制订了《关于深入开展“让西藏人民高兴,让上海人民放心”活动,进一步加强第四批援藏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对三年援藏工作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内涵和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对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工作职责,落实了责任。管理组本着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的原则狠抓援藏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坚持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联络会议,对援藏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和讲评,对援藏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回顾总结。
在项目建设方面,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干部在制定规划时,把援藏项目、资金的投入同实现日喀则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同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把项目重点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在总结前三批援藏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城镇和农村、输血和造血、形象和实用等关系,制订了《上海三年援藏工作规划》和《上海三年援藏项目实施计划》,确定了上海第四批援藏项目2.8亿元的总盘子。在项目立项过程中,援藏干部实地调研、充分论证,认真筛选,力求在加快“三农”发展,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协调进步,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投资环境、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方面有新的突破。确定了以改善农牧民生活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加强村委会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扶持、引导农牧区调整结构、发展以特色为主的安康工程;以上海宾馆二期工程、拉孜宾馆、定日珠穆朗玛大酒店、亚东宾馆建设为主的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项目建设;以地区实验学校和地区人民医院高压氧仓建设为主的社会事业项目;以5个对口支援县万亩植树造林和苗圃建设为主的生态建设项目。此外还有一些技术交流、培训、招商引资等项目。为了建好项目,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干部精心设计方案,反复论证项目,规范建设程序,提高项目运做管理能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目前,几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年内第四批援藏项目将有一半以上开工建设。(西藏办)
上海视窗
“数字海洋”纳入上海发展战略
上海将把建设“数字海洋”纳入发展战略框架,海洋高科技装备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等8大领域成为未来“蓝色产业”发展方向,这是近日从有关方面得到的最新信息。
“十五”期间,上海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去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其中,海洋交通运输和修造船业发展势头强劲,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上海目前正在加紧研制7000米深潜器,在海底管道铺设、海底光缆等设施的监测维修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远洋渔业特别是鱿钓技术和遥感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市民餐桌上的鱼、虾、蟹、贝、藻类食物日益丰富,得益于养殖育苗技术的不断成熟。在能源紧缺的今天,上海已经掌握750千瓦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具备了生产600、750千瓦机组的能力,配件生产已成体系。
但是,市海洋局局长张有份认为,上海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经济。近5年来,上海海洋经济增幅已低于全国沿海省市平均水平,其总量在全国沿海省市中的排名,也从2000年的第三、2001年的第四,降到了自2002年以来的第五名。传统海洋产业痕迹偏浓,高技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与山东、广东、天津、浙江等兄弟省市相比,上海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药业等方面处于劣势,高层次和新型海洋产业还有待培育发展。
专家分析,造成上海海洋产业高科技“短腿”现象,主要原因是海洋科技力量较分散,大小20多个海洋研究机构分属不同部门,未能形成合力;科技投入不足,投资渠道较单一;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结合度不高,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较低,影响了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
发挥临海区位优势,让海洋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最近市海洋局组织的一研究课题提出:在洋山港建造海水淡化厂,提供备用水源和大生活用水;借鉴西欧国家做法,在佘山岛以东海域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增加本市“绿电”比重等。这些建议已经引起市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专家建议,上海应确立海洋高科技装备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等产业,支撑“蓝色产业”未来发展。同时,上海还应大力发展现代海洋运输和物流业、海洋能源产业、海洋旅游产业、海洋药物基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构建海洋科技与海洋信息两大服务平台,为打造“数字海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海洋科技平台通过整合海洋科技资源,用创新机制组建上海海洋科学院;设立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基金,引导和支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创设新兴海洋高科技产业培育基地。信息平台将规划建设“数字海洋”上海示范区,解决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和交换平台缺失海域问题,带动上海“海陆空”经济全方位发展。
上海将倾力培育一流品牌
5年造就5个国际品牌
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有一流的自主品牌,上海力争到2010年培育形成5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国际著名品牌,50个在国内领先的自主知名品牌,10个体现上海城市活力和魅力的区域性品牌。这是记者上午9时从首届品牌战略管理高级研修班开学典礼上获得的信息。
上海品牌有过辉煌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上海品牌呈现出新的特点:消费品领域一批品牌获得新的发展,上海荣获的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中,消费品占50%以上;重化、装备和流通领域结合支柱产业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形成一批中外合作的新兴品牌;服务业领域自主品牌和外来品牌各具特色;结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意园区发展,塑造了新天地、外滩3号、外滩18号、静安金三角、卢湾8号桥等一批综合性现代服务业区域品牌;培育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业品牌。
但是,上海品牌也存在着与上海产业结构还不相适应、缺少既有民族性又有国际化的品牌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为加速推进上海品牌战略建设,市经委已拟定具体推进措施:
■在消费品领域支持一批 对其中有条件的企业,逐步推进其由生产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支持其扩大社会影响力;
■装备领域扶持一批 目前上海此类品牌数量增加,知名度提高,对这些企业品牌的扶持主要通过实施大企业战略,推动其实现产业集群式和品牌集群式发展,促进一批拥有大品牌、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
■在高新技术领域培育一批 有重点地培育IT、生物医药等领域已崭露头角的品牌,如上海中芯国际、华虹NEC、上海贝岭等,这类品牌代表着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在服务业领域发展一批 在优先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中,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品牌,如百联、锦江等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提升服务业领域企业的品牌形象;
■在农产品领域推出一批 把发展农产品品牌与保证食品安全相结合,推出一批优质农产品进入标准化菜场和生鲜超市,优质优价,让市民买得称心、吃得放心。(新民晚报)
公积金归集上海先破千亿
85.3万户职工家庭获贷款
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日前透露:截至本月初,上海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总额已达到1000.54亿元人民币,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归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的城市。
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4年来,职工因购建住房等因素累计提取了528.57亿元,先后有85.3万户职工家庭获得了住房公积金购房贷款达755.38亿元,支持职工购房建筑面积7376.8万平方米。随着上海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职工收入不断提高,上海住房公积金年归集量也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近年平均增幅达到18%以上。
作为从事公积金归集业务的唯一金融机构——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在为全市8万多个单位、550多万职工认真做好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等金融结算方面的操作性日常事务的同时,还利用其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完善的房改金融配套服务网络,构筑起整个住房公积金归集运作体系。
各地之长
高邮:东方邮都呼之欲出
高邮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也是中华集邮联合会命名的第一个“中国集邮之乡” 。 两千多年前秦王在高邮“筑高台、置邮亭”,由此拉开了高邮与邮驿、邮政抹不掉、扯不断的千世因缘。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驿站———盂城驿就在高邮。
高邮市委书记王正宇一次率团赴欧经贸考察期间,无意之中看到一份华文报纸,上面刊载了一篇《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的文章。列支敦士登是欧洲一个袖珍小国,然而该国邮票收入占全国GDP的10%,人均国民产值达到了9万欧元,高于美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王正宇看后特地带回高邮在内参上予以转载。他还提笔与各级领导干部探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高邮引以为自豪的,但用今天的世界眼光来审视,文化特别是区域性文化,如果不与产业融合,不与经济联结,就必然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正是基于这一思想,高邮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了五到十年打造“东方邮都”的宏伟目标和“六大项目、五大中心、一个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六大项目”,即:盂城驿扩容,筹建邮驿博物馆,兴建马神庙,建设邮驿宾馆,规划恢复以驿道驿巷和马饮塘湿地公园、发展邮驿餐饮等为主的南门大街;“五大中心”,即:邮票交易中心、邮票展示中心、新邮设计中心、邮纪念品设计生产销售中心、邮都物流中心。“一个产业园”,即:围绕邮文化产业建设一个邮文化产业园,集聚现代邮品的研发、策划、生产、营销能力,拉长产业链,形成独具特色的邮品产业。
高邮注重将邮文化与经济实现融合、互动。1997年、2003年,高邮市相继举办了两届邮文化节,节庆期间不仅有新邮发行、邮品展览等吸引人气的邮事活动,借助邮文化的平台,高邮还以邮为媒,以邮会友,共洽谈项目130多个,引进资金20多亿元。目前,该市有投资达10亿元的“江苏(中国)纺织服装商贸城”、5亿元的五金城等26个亿元项目在建。外来资本的注入,大大推进了高邮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近三年来,高邮的GDP年平均增长1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1%,招商引资每月到账从2002年的1亿元猛增到5亿多元;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以31.6%的幅度递增,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50.7%,列扬州市第一;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69元,同比增长25%,增幅为近年之最;高邮城“东扩西进”为古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文化宫商业步行街、邓桥商业城、蝶园广场、金拇指财富广场等一条条个性化商业街区比肩而立,高邮成为名副其实的“邮驿名城”。
以邮兴游更是高邮人的杰作。盂城驿是中国邮驿史上的奇珍,经国家邮政总局及高邮政府部门的保护修缮,已再现当年水马交通要驿的原貌,并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旅游局将其列入全国百家著名博物馆之列。高邮市依托古驿站,专门将此包装成邮文化游览线,打造成旅游品牌。以生态、田园风光为基调,以历史画卷、文化积淀为内涵,将沿途的古城、古寺、古景和水乡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受到了上海、南京等外地游客的青睐,慕名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仅今年“五一”期间,就有15万多游人“到盂城高邮,看历史古镇,观天下稀珍,赏西湖风光,品农家美食”。7月13日,由香港传媒资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志得广告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投资7000万美元的神居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正式签约,掀开邮城旅游开发新的一页。
“你是江淮的明珠,灿若星斗,你是人间的福地,美不胜收。”“运河映唐塔,秦驿通九州”。在9月25日至28日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即将开幕之际,一曲融水乡柔美婉约气息与激情昂扬志气于一体的“高邮市歌”正在城乡广为传唱,百余集邮协会的近万名集邮爱好者成为“打造东方邮都”和办好邮文化节的志愿者。节庆期间,除了专家、邮迷相聚邮城,邮展、邮品抢滩邮都外,更有300多名客商带来70多个25亿元的民资和外资项目,高邮将再次展示“邮”故乡的神奇魅力。(新华报业网)
各地与上海
资源与技术牵手 销路与资金对接
牡丹江与上海合作形式:“中中外”
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黑龙江省依靠中央给予的政策优势和本省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各路投资大军纷至沓来。最近,上海企业非常重视在黑龙江的投资和发展。今年三月,上海市嘉定区副区长李耀新被中组部调任牡丹江市委常委、副市长以来,就牡丹江与上海两地资源优势互补,共谋互利双赢,推出了经贸、科技、管理等众多合作项目。日前,由上海市经委组织的由上海工投集团等单位参加的上海工业项目对接考察团,对牡丹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项目洽谈对接,考察团对牡丹江这块投资宝地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考察团还就中密度板、原木初加工等一些合作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并就加强与牡丹江市的合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上海和黑龙江经济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泛,合作潜力巨大。牡丹江是黑龙江省南部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东北亚的一座多口岸区域性经贸旅游城,素有“鱼米之乡”和“塞外江南”的美誉。牡丹江所具有地理位置、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俄经贸(包括多年建立起来的贸易关系和多年积累的贸易经验)等诸多优势;上海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品牌等方面优势。将本着互补双赢的原则,加强沟通与交流,协同推进各项合作,必然开创江海合作的美好前景。
二、树立长期合作观念,根据牡丹江市提出的发展和合作要求,加紧前期工作,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制度,注重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不断深化、细化重点合作领域,积极推进项目合作。
三、为进一步发挥上海工投集团在两地工业项目合作中的带动和导向作用。拟由上海工投集团牵头,双方共同研究组建“江海国际经贸发展有限公司”(暂定名)。牡丹江方面负责开发俄罗斯资源的选项、论证等前期工作,重点探讨俄罗斯铁矿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俄罗斯多晶硅生产技术合作或技术转让的可能性。条件成熟时,合作组建多元化、市场化运作的合作公司,以利于在双方政府领导、企业为主体的框架下推进重大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
四、上海欧亚公司拟与牡丹江有实力的经贸公司合作。探讨拓宽进口俄罗斯有色金属原料、大型发电机定子和转子的渠道,探讨上海机电产品出口俄罗斯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绥芬河在俄创办境外加工园区的契机,为上海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搭建平台,在进区设厂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解决上海部分商品出口欧美不畅的问题。不断增加上海与俄罗斯进出口产品向牡丹江口岸集聚,进而落地加工的可能性。
五、重点落实好木业加工项目合作。上海企业拟在牡丹江投资建设年产10万立方米中密度板及原木初加工基地等项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牡丹江合作建设木材深加工项目,依托俄罗斯丰富的木材资源,逐步把木材加工产业做大、做强,使双方木材加工项目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牡丹江市将按照“中中外”的合作方式(即上海——牡丹江——俄罗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辟合作平台,探索与上海方面的合作,研究建立跨境加工出口贸易区,采取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生产和加工科技含量较高的高附加值产品,产品既可以在俄罗斯境内销售,又可以通过园区的优惠政策转口欧美,为上海产品扩大对俄和欧美出口,强化牡丹江转口贸易、加工贸易功能,推动中俄两国边境地区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构筑平台、辟建通道。
七、上海木业行业协会与牡丹江林业行业协会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信息交流机制。加强联系与沟通,相互研究探讨行业之间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八、紧紧抓住“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和生产制造基地”这一国家政策机遇,超前谋划。牡丹江市将积极探索在俄建立“远东工业园”,为上海合作参与对。经贸公司合作战略升级提供平台。继续深入探讨在绥芬河边境两侧建设来料加工基地,重点进行上海的纺织、轻工、服装、鞋帽、家电、食品、医药、建材、木材、生态农业等产品的来料加工,最终产品销往俄罗斯,或通过俄罗斯远销欧美。 (哈尔滨办)
沪企业家齐聚东北谋发展
9月4日、9月5日,由上海市合作交流办组织,市政府驻哈尔滨办事处主任孔祥毅为团长,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外经贸服务公司等20多个单位的企业家组成的经贸考察团先后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哈尔滨市考察。
哈尔滨市政府十分重视上海企业家的经贸考察活动。市长石忠信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认真接待。哈尔滨市副市长丛国章在市政府大厦会见并宴请考察团团员。在哈尔滨市经贸情况介绍和项目推介会上,哈尔滨市规划局、国资委、发改委等部门和香坊区领导向考察团介绍哈尔滨城市发展规划、发展建设重大举措、国企改革和产权转让、香坊区投资环境等情况。上海市经贸考察团团员详细询问了有关哈大齐工业走廊开发情况和哈尔滨市石油化工产业,表示出投资贸易的浓厚兴趣。“哈大齐工业走廊”是指由哈尔滨经大庆到齐齐哈尔,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37.1平方公里的新型工业经济园区。“哈大齐工业走廊”计划用15年时间建成,整个走廊以能源、化工、装备、汽车、食品、高新技术六大板块为主框架,构筑现代产业带。上海的企业家认为:上海和黑龙江经济互补性很强,上海缺少资源,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开发中,有不少可以合作、共谋发展的地方。
牡丹江市召开了“上海市—牡丹江市经贸合作座谈会”,市委书记马晓林,市委副书记、市长陆兵等7位市领导,及牡丹江市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共30多位领导与经贸考察团进行了座谈。牡丹江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李耀新同志专题介绍了牡丹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上海与牡丹江市的合作发展情况。上海企业家说,牡丹江区位优势明显,对俄经贸活跃,上海企业应该在牡丹江积极投资,搭建对俄经济贸易的桥梁和平台。
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的形势下,近几个月,上海已有十余批约300多位企业家到东北考察。通过考察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了解,为双方今后开展经贸合作作了很好的沟通。 (哈尔滨办)
探索与研究
如何反思医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对外界宣布,“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接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正式发布了最新医改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我国医疗卫生的公共投入宏观效率低下,医疗服务系统的公平性下降,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出现过度商业化、市场化倾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和基本规律。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6年来,第一次对一个系统的体制改革进行认真的反思,并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出负面的总体性评价。因此,这个医改反思一出来,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热烈的议论。
接着,国务院卫生部新闻处工作人员很快作出反应,声言卫生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制定新的医改方案。卫生部一位司长也坦承,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走市场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后,我国各条战线都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在上世纪80年代,从调整分配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效率着手推进改革。面对当时多年存在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和医务人员收入低,医院发展缺乏资金等,医疗卫生系统开始“学企业搞承包,学学校搞创收”,进行了一些改革。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缓解当时的看病住院手术“三难”,推进医疗机构建设,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进入90年代,医改进一步比照企业的改革设计,侧重从运行机制上走向市场,形成所谓“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一套改革办法。这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医生开大处方,多用高新技术诊查,医院乱收费,医院与药厂间搞药品回扣,医生和患者间拿红包等问题,造成医疗费用不断上升,医院医德不断下降。
2000年国家体改委和卫生部等8部委出台《关于城镇医疗卫生工作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卫生部等4部委同时推出《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把医疗机构分为赢利性与非赢利性。较大规模的市场化体制改革从此开始。江苏宿迁市成为第一个市场化改革的样本,从2000年开始,宿迁全市将医疗机构全部拍卖,各地医疗机构也跟着兴起“国退民进”的浪潮。客观地说,这场改革改变了我国从解放以来形成的医疗机构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附属物的体制,出现了民办医疗机构和医师个人开业的新气象,也较大地冲击了因身份不同而规定不同医疗保健服务的带特权性质的医疗制度。这些还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在于,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性的医疗卫生事业,毕竟不同于一般企业,过度商业化市场化,必定造成社会不公平,反过来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带来了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两大问题,造成新的由“看病贵”带来的“看病难”(不同于过去因医疗设施不足的“看病难”)。这是应当切实加以改进的。
社会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政府的社会政策也要不断自我调整。当前,我国面临各种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如就业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环境和资源保护等等,这些直接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事业到底怎么进行?如何发展?多年来遭到经济建设的排挤,被忽视被遗忘的公共服务事业领域,终于在新世界显示了它重大的社会存在价值,尤其是非典危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警世作用。
我们痛心地看到,近20年来我国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投资日渐减少,维持及发展成本越来越多地由地方各级财政和城乡居民分摊。拿医疗卫生来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政府预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36%,自1985年国家规定卫生系统的资金由地方财政拨付,致使卫生总费用的政府预算支出逐年下降。1990年下降到25%,2000年下降到14.9%。目前,卫生事业费总额中,只有不足10%来自中央财政。而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支出的比重节节攀升,1980年为23%,到2000年已高达60.6%。而城乡二元体制又使得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问题更加严重,几近崩溃边缘。1991年至2000年,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占农村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12.54%下降到6.59%,而农民本人支出却从80.73%上升到90.15%。
由此看来,医疗卫生系统朝向市场化搞医改,恰是政府的社会政策造成的,可说是无奈的选择。从上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的决策者就没有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思考过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而且当时的卫生行政管理机关把大部分卫生资源和医疗保健设施都安排在城市。时至今日,中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其中2/3以上又是集中于大城市的大医院。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我国的决策者依然没有明确形成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政策,没有从建立普遍覆盖全体国民的城乡一体化的最低限度社会保障的角度,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结果,使医疗卫生事业走上盲目照搬企业改革的思路。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政府治道变革朝向市场化的背景下,我们也学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社会服务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采用服务购买、发包、出售等方式,尝试将公共服务的提供交给私人经营、政府监控。而实行结果,我们搬了“美国模式”,却没有学到“美国监控”,从而使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既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垄断的好处,又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赚钱的好处,唯独给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带来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缺失的严重后果。于是,医改没有能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经济发展不一定带来人民健康的改善。200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国家卫生系统的业绩作出量化评估后进行排名,中国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位居尼泊尔、越南之后,排名188位,倒数第四,与巴西、缅甸、塞拉利昂一起排在最后,被列为卫生系统财务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再三!
然而,我们的反思如果仅仅是指责卫生部门改革市场化,那是简单化、表面化了;而如果认为“改革前医疗卫生工作做得好,是改革一盆水泼出去,把好的坏的都泼了”,那更是片面的、偏颇的。难道我们还能走回头路吗?
(作者:周瑞金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合作动态
沪上举办三峡推介会
9月7日下午,由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主办,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市国资委、市经委、市工商联、团市委承办的“上海——三峡经济投资环境推介会”在虹桥宾馆隆重举行。冯国勤、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金榜到会并讲话。推介会上,高金榜副主任介绍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最新进展、三峡库区移民面临的困难和国家为发展库区产业、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出台的优惠政策。冯国勤提出了推进上海对口支援库区工作、鼓励上海企业参与三峡库区建设的意见。重庆市万州区政府、湖北省宜昌市政府分别介绍了两地的产业发展和投资环境情况。重庆市万州区、湖北宜昌市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代表以及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200余家上海企业参加了推介会。(对口支援处)
沪企参股新鑫矿业
日前,新疆第一家资源型股份公司——新疆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成立。
新疆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以铜镍及其他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加工、销售为主营业务。新疆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由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上海怡联矿能实业有限公司、中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厦门紫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信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陕西鸿浩实业有限公司等六家股东出资设立的,上海怡联矿能实业有限公司出资比例20%。
据悉,该公司将尽快实现股票发行上市,并提出了在‘十一五’末建设成为年产值6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目标。(新疆办)
沪电气9亿投“秦山”
9月7日,上海电气与秦山核电站签订了价值近9亿元的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主设备供货合同,这是上海电气继上世纪80年代为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提供核能发电设备之